这与前面的论证显然是自相矛盾了。

其三,他深知信解力只是智慧力前行阶段的能力,故虽依信解力,却旨在由解入观而获得智慧力,不像趣识立场的学者偏执一己分别见以自是。二是同行善知识,即共同修学佛法的善知识。

张高丽:扎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总相教法是佛陀教化九界凡圣的教法总纲,是所有菩萨道弟子都应该修习的基本教法,如果偏执别相教法而不研习总相教法,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境地。如果我法二执现前时,不知反省和对治,甚至顺着习气越走越远、越走越欢,必将自误误他,不堪为师。有人会问:没有见道前,怎么能‘站在趣智立场、以学修一体的方式显明佛陀圣教的宗趣及其总别、深浅等关系?必须依靠信解力。佛陀发现,众生造善造恶、长劫轮回六道、不得出离解脱,根本原因是他们不知此心的真相,把它当成了实体,于是便因应不同根器开出了深浅不同的教法: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

教授善知识因是否见道的差别又可分为两种:见道位(大乘菩萨初地)以上的善知识是四依菩萨中的圣人,即智者大师所谓圣师,他们既可以经师、论师、禅师的身份示现,也可以其他身份示现。(《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如此甚深微妙、难解难行的佛法,如果没有善知识传授,众生必然会顺着久已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进行分别知解,不是堕入常见就是偏执断见,很难建立起中道正见,要成佛就遥遥无期了。人如此,其他实物也一样。

既然事物生灭不住,那么很自然,它就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性质,所以事物自性也仅仅是一个概念,没有真实义。接着是依现证如来藏显现的慧观力修行佛法的阶段,又叫见道地与修道地。三、向他人布施大乘经典。十种法中,第一、五、七三法是自己受持大乘佛法,第三、四、八三法是向他人传播大乘佛法,第六法是恭敬善知识,大致可归入闻慧范围。

佛陀以此因果观为基础进一步阐明,面对同样的因果事实,人为什么有迷执与觉悟,以及解悟、证悟与彻悟的差异,令人们追求彻底觉悟,获得完全自由与幸福。佛教认为,一个人信仰佛教,根本原因是他本来具有如来藏。

张高丽:扎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康德著、王玖兴主译:《纯粹理性批判》第26页,商务印书馆2018年5月第1版。由此,两者更有第三点差异,慧观力是没有分别性的认知能力,理解力是具有分别性的认知能力。例如人,一般认为人有人的相状,但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人由肉体与精神两类元素构成,而这两类元素都刹那生灭,没有稳定的相状,由它们构成的人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稳定的相状,所以人这个概念没有任何决定不变的相状。康德令人信服地证明,人之所以有理解力,是因为人的意识中先天存在认识对象显现其自身的时空形式与知性范畴,人借助知性范畴,通过对显现在时空形式中的经验对象的认识获得了关于世界知识。

因此佛教认为,要获得慧观力,必须首先建立起对实际具有并传授这种能力者的信仰,这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得到慧观力、进入真如境的人,不但不排斥理解力,反而能够如实知道理解力的性质、特点、功能、局限,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解力来获得知识,从事种种帮助人的工作。通过观察自性没有真实义,就知道所谓色、声、香、味等诸法的自性是人的妄想显现的幻觉,它们本身并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如果执著概念有真实义,便会陷入迷倒。

前七识虽然是人生痛苦的输送者,但它们本身川流不息,不能累积痛苦,只有作为阿赖耶识的如来藏才能累积痛苦(种诸苦)。阿赖耶识虽为真实状态的如来藏被遮蔽后的心识,但仍然以前一义的如来藏为其根本性质,因此它拥有颠倒与如实认知两种认识潜能,前者将导致人陷入束缚与痛苦,后者则将引导人走向自由与幸福(涅槃)。

张高丽:扎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中阿含经》卷7《大拘絺罗经》,CBETA,T01,no.26,p.461,c16-19.] 具足了内因,还要有佛教这个外缘,如果没有正法,同样不能建立佛教信仰。七、时时温习大乘经典。

所谓善根,即产生各种善法的根本,包括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无痴即不愚痴,指思想上起码相做到信因果道理。事物的差别只能从不同事物之间立论,既然事物本身的相状与性质皆空,它们之间的定性差别如何可可得?所以差别也只是一个概念,没有真实义。二、康德认为,因果虽然是人赋予现象界的,但它具有实体性,因此人在因果面前没有自由与幸福可言,只有退到非因果所及的信仰中才有自由与幸福可言。理解力所执境界共有名、事、自性、差别四种,即能指概念定有所指对象,所指对象定有不变性质,不同事物定有差别,这都是实体见的表现。进入 冯焕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佛学 理解力 信解力 。其次,慧观力是在没有能知主体与所知对向的不二世界中运作的认知能力,理解力是必须在能知主体与所知对象二元对立的世界中运作的认知能力。

二、以种种供养具供养三宝。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就是信解力,人只有依靠这种信解力,才能从其执著的理解力与相应世界中超拔出来,走向慧观力及其所知世界。

康德的确如实地阐明了主导人类认识世界的模式,即在二元对立世界观基础上依据理性认识世界的模式,把现象界交给知识,将自在物交给信仰,知识与信仰各安其位。] 康德的对象与自在物的划界,以及在此基础坚持理解力只能认识现象界、不能认识自在物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方面,人们知道,自己的心灵在认识经验现象前并不是经验论者所说的一张白纸,而是先天具有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的心灵,因此人类知识的真理性是由人赋予经验现象(人为自然立法)的,没有所谓客观真理。

当然,因为此时的理解力已经受到慧观力统率的理解力,本性上已经不是理解力,而是慧观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了。这十法全部都是对治理解力及其所执境界的法门,其中第九、十两法集中体现了这种对治性。

既具如来藏,又累积了足够的善根,人才能凭借其理解力,在种类繁多的思想世界中遇到佛教,并产生对佛教的信仰。如《胜鬘经》说: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此处的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识,心法智指第七末那识,这些识都是依阿赖耶的认识潜能产生的认识能力,它们把无实体性因果显现的如来藏颠倒为有实体性因果的存在者,由此陷入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等各种二元对立之中,并依此等对立为基础产生理解力,对所知现象进行分别性认知,形成种种定性的知识,导致种种痛苦,不得自由与幸福。十、依经典教示修习观行[参无著:《显扬圣教论》卷2《摄事品》,CBETA,T31,no.1602,p.491,a14-25.]。

第六,慧观力认识世界的结果既能安顿人心,又能提供知识,理解力认识世界的结果只能提供知识。通过对概念、对象、性质、差别的观察,就引生四种趣向真实的智慧:通过观察概念没有真实义,就知道概念是为了方便人们交流而建立的东西,若不施设种种概念,人们就无法交流

第三类是借众缘和合成立的概念,如人、房子、城市等。可见,人在信仰佛教的过程中,理解力只是抉择信仰内容的能力,信仰的内容则是基于慧观力的佛教,信仰的目的则是开显自己本具的如来藏。

因此佛教认为,要获得慧观力,必须首先建立起对实际具有并传授这种能力者的信仰,这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同时,在人未信仰佛教之前,只有阿赖耶识的颠倒性认识潜能发挥作用。

佛教则认为,因果的实体性是人的误认,只要消除这种误认,人在因果面前就能获得自由与幸福。人如此,其他实物也一样。前七识虽然是人生痛苦的输送者,但它们本身川流不息,不能累积痛苦,只有作为阿赖耶识的如来藏才能累积痛苦(种诸苦)。人虽然对信仰世界一无所知,却能享有自由与幸福。

其次,慧观力是在没有能知主体与所知对向的不二世界中运作的认知能力,理解力是必须在能知主体与所知对象二元对立的世界中运作的认知能力。二、以种种供养具供养三宝。

康德令人信服地证明,人之所以有理解力,是因为人的意识中先天存在认识对象显现其自身的时空形式与知性范畴,人借助知性范畴,通过对显现在时空形式中的经验对象的认识获得了关于世界知识。此处的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识,心法智指第七末那识,这些识都是依阿赖耶的认识潜能产生的认识能力,它们把无实体性因果显现的如来藏颠倒为有实体性因果的存在者,由此陷入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等各种二元对立之中,并依此等对立为基础产生理解力,对所知现象进行分别性认知,形成种种定性的知识,导致种种痛苦,不得自由与幸福。

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例如人,一般认为人有人的相状,但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人由肉体与精神两类元素构成,而这两类元素都刹那生灭,没有稳定的相状,由它们构成的人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稳定的相状,所以人这个概念没有任何决定不变的相状。